水滴上市后大跌,靠“慈善”起家,却做成了保险生意
2021-05-10 23:44:31
  • 0
  • 0
  • 0

雷达财经出品 文丨李亦辉编|深海

当地时间5月7日,水滴公司(WDH.US)正式在纽交所挂牌上市,成功占位“中国保险科技第一股”。不过,上市首日便“遇冷”,以低于发行价12美元的10.25美元/股开盘。随后,水滴股价一路下行,截至收盘报收9.70美元,跌幅19.17%,市值38.23亿美元。

水滴公司曾拥有水滴筹、水滴互助,一度是国内最大的筹款平台,因此其“慈善公益”形象深入人心。不过这次上市时,水滴公司创始人沈鹏表示,水滴筹不是慈善公益组织,只是公司业务之一。

招股书显示,水滴公司营收主要来自水滴保平台上销售的保险产品抽佣,但水滴筹和现已关闭的水滴互助却为保险业务导流,被批评者质疑是利用“慈善”流量来做生意。

而一旦没了公益加持,水滴公司能走多远?

腾讯是第一大股东

从医院扫楼到纽交所挂牌,水滴公司能在5年时间实现火速上市,与其背后各路资本的支持不无关系。

公开资料显示,水滴公司创立于2016年,三名核心创始人沈鹏、杨光、胡尧都来自美团。2010年,沈鹏自中央财经大学毕业,加入正处于创业阶段的美团,成为美团第十号员工,并一路从实习生做到外卖业务负责人。

天眼查显示,水滴公司上市前累计完成5轮融资,融资总金额逾40亿元,投资方包括腾讯、IDG资本、创新工场、真格基金、中金资本、美团战略投资部等一线投资机构和科技巨头。

IPO前,水滴CEO沈鹏及联合创始人杨光、胡尧等核心管理层共持有股权26%左右,其中沈鹏家族持股约21.97%。共参与了6轮投资的腾讯控股通过Image Frame Investment(HK)Limited持股22.1%。此外,博裕资本、高榕资本、瑞士再保险三家机构分别持有11.9%、6.5%、5.7%股权。

本次上市过程中,水滴再次获得了美团创始人王慧文等大佬的追加投资。

招股书披露,高盛、摩根士丹利和美林证券是水滴公司IPO联席承销商。博裕资本、厚朴资本、美团联合创始人王慧文等基石投资者合计认购水滴2.1亿美元的等值股份。

其中,王慧文的家族信托基金投资3000万美元、博裕资本投资1亿美元、厚朴资本投资8000万美元。

发行结果显示,此次全球发行3000万份美国存托凭证,发行价为每股12.00美元,绿鞋后最高募资金额可以达到4.14亿美元。

根据媒体计算,机构投资者中腾讯是最大赢家,前后2.5亿美元的总投资额获得了9.66亿美元回报,净赚约7.2亿美元。此外2019年领投C轮的博裕资本,2年时间也赚了超过4亿美元。

近九成营收来自保险业务

水滴虽已顺利上市,但公司营收结构较为单一,九成来自于保险业务。

招股书显示,目前水滴旗下主要有两块业务,分别是网络大病求助平台“水滴筹”和健康险科技平台“水滴保”。通过后者开展的保险经纪业务,是水滴最重要的营收来源。

2018-2020年,水滴分别实现营收2.38亿元、15.11亿元和30.28亿元,其中来自保险经纪业务收入的贡献占比分别达到51.3%、86.6%和89.1%。

据了解,水滴保在平台销售保险公司的产品,从中获得佣金,这也是目前市场上的保险经纪公司普遍采取的经营模式。此外,水滴公司的管理费收入、技术服务收入以及其他收入占比分别为3.6%、6.4%和0.9%。

业务单一之外,水滴公司目前仍处于亏损当中。2018-2020年分别亏损2.09亿元、3.21亿元和6.63亿元,累计亏损近12亿元,且亏损金额在不断扩大。

持续亏损背后,是水滴公司持续高企的营业成本和费用。招股书显示,2018年、2019年和2020年,水滴公司运营成本和费用分别为4.26亿、17.05亿和35.24亿,同比增速分别为300.05%、106.64%。

细分来看,其营业支出的大头是销售和营销费用。2020年此类费用21.3亿元,在营业支出中占比达70.4%。

对于未来盈利预期,招股书提到,自成立以来,公司每年都因经营活动而出现净亏损和负现金流,这一状况或将在未来持续下去。

值得注意的是,水滴曾经的业务之一,水滴互助已经于2021年3月31日关停,该业务曾遭银保监会点名。

2020年9月,银保监会发布《非法商业保险活动分析及对策建议研究》指出,一些网络互助平台会员数量庞大,属于非持牌经营,涉众风险不容忽视,部分前置收费模式平台形成沉淀资金,存在跑路风险。其中,就点名了相互宝、水滴互助。

水滴保总经理杨光针对水滴互助的关停表示,水滴互助关停其实对公司并没有很大影响,不论是对用户规模,还是商业收入。

“慈善”引流模式遭质疑

水滴公司初期从筹款起家,为经济困难的大病患者提供社交网络筹措医疗资金,凭借社交裂变迅速打开了下沉市场,获取了海量用户,成为全国最大的筹款平台。

大多数人正是通过水滴筹,认识了水滴公司,其“筹款”+“救助款”的模式而被外界解读为“公益组织”,但这一印象却在2019年底“扫楼事件”后首次遭到公司否认。

2019年12月,梨视频发布《卧底水滴筹:医院扫楼,筹款每单提成》的视频,人们才发现水滴本质还是一家商业公司,并非想象中的慈善组织,非议也随之而来。

2020年4月,一段名为“水滴筹员工下毒手脚踹轻松筹员工”的视频冲上微博热搜。短短5秒钟的视频里,一名身穿条纹外套的男子先后两次出脚,狠狠踹向躺在地上的受害者头部及脖颈等要害部位。

事后,水滴筹为员工的“个人鲁莽行为”表示歉意;沈鹏则称“再不管好,愿把水滴筹交给相关公益组织,”并表示公众将水滴当作公益组织,是比较大的误解。轻松筹则回应称,水滴筹员工怀疑轻松筹员工举报其扫楼行为,因此大打出手。

除此之外,水滴筹还不断被曝出存在患者财产状况无需审核、筹款金额随意填写、虚假病历和对捐款用途缺乏监督等一系列问题,甚至于求助故事都有专业模版。

例如,德云社相声演员吴鹤臣因脑出血在水滴筹上众筹资金100万元,但随后被质疑其“有车有房”为何仍能申请众筹,水滴筹也被指未对筹款人资金进行有效审核。

上市现场沈鹏对媒体表示,水滴筹是水滴公司旗下的一项业务,互联网大病筹款工具,也是一个个人求助平台,公司不收取任何费用,还承担平台运营的成本,但这并非公益,而是公司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一种方式。

但此说法难以打消质疑。有分析称,水滴筹的用户70%以上来自三四五线城市的底层群体,下沉市场用户大多不了解沈鹏的“非公益”声明,在他们朴实的价值观中,平台为患者募捐就是做慈善。

在社交平台上,雷达财经发现很多评论质疑水滴“以慈善之名收割,上市敛财时又否认是慈善,称自己是盈利公司”、“写惨文案众筹,获取客户资料卖保险”、“吃人血馒头,利用人的善心挣钱”等等。

事实上,自水滴公司建立起,从商业模式上来看,“水滴筹”、已关停的“水滴互助”和后成立的“水滴保”就紧密相连:“水滴筹”虽不贡献营收,但负责导流,然后靠“水滴保”卖保险实现流量变现。

而沈鹏所谓的“主动承担社会责任”,背后却是水滴筹对于地推人员的KPI考核以及每单提成金额的明码标价。

医学人物周刊撰文称,一位接近水滴筹的人士表示,目前水滴筹线下人员的招聘一直在持续中,给出的底薪都不低,但要达到一定的考核指标,即拉到一定数量的患者在平台募捐。

每当一位爱心捐赠者在水滴筹完成捐款后,就会跳转至保险购买界面,捐款人目睹受捐人的不幸,出于恐慌的情绪就容易成为保险购买者。平台还会根据捐赠者捐款的金额和频率,定向给他们推送保险产品。

招股书的相关数据也证实了这一点。

水滴互助2018年对水滴公司贡献的保费为3.76亿,占比38.6%,2019年为8.29亿,占比12.4%,2020年为5.21亿,占比3.6%。2018-2020年,水滴筹为公司带来的流量占比分别为46.5%、23%、13%。

因此有评论认为,水滴通过名义上“非公益”而实质上的“慈善”行为,帮助保险经纪业务引流,把慈善的流量变成生意,难怪让公众感觉到不舒服。一旦没了公益加持,水滴能走多远值得怀疑。

注:本文是雷达财经(ID:leidacj)原创。未经授权,禁止转载。

 
最新文章
相关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