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二师兄”跌到尘埃,牧原股份、正邦科技、新希望三季度集体亏损
2021-10-15 22:30:36
  • 0
  • 0
  • 0

雷达财经出品 文|张凯旌 编|深海

“最惨猪周期”仍在持续。

据中国畜牧业信息网,截至10月9日,全国平均生猪(外三元)价格为10.78元/公斤,按周计算不仅跌至年内新低,更已逼近十年来猪价最低点(2018年5月中旬的10.01元/公斤)。

10月14日,牧原股份、正邦科技、新希望等猪企纷纷发布前三季度业绩预告,但无一例外均亏损严重。

具体而言,第三季度牧原股份预亏5亿至10亿元、正邦科技预亏55.2亿至65.2亿元、新希望预亏25.8亿至29.8亿元、天邦股份预亏20.5亿至22.5亿元……

10月15日,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,36支猪肉概念股有30支下跌,最大跌幅近9%。

行业人士认为,“最惨猪周期”将加速行业洗牌,市场格局将出现新变化。

猪企遭“团灭”

第三季度猪企有多惨?10月14日一天集中披露的业绩足能说明情况。

根据素有“猪茅”之称的牧原股份业绩预告,预计第三季度企业亏损5亿至10亿元,同比下降104.9%-109.8%,而2020年的三季度,牧原还能坐拥102.04亿元的盈利。

不过,得益于上半年的经营情况,牧原股份前三季度累计仍能实现85亿至90亿元的盈利,但该数据同比也有57.12%至59.5%的下滑。

作为行业内全产业链养猪的超级龙头,牧原股份目前市值近3000亿元,位居A股猪肉概念股之首,甚至比主业经营房地产的万科A还要多出近500亿元,几乎是其他畜牧业上市公司中,市值最高的海大集团的三倍。因此,牧原股份近三年来的首次季度亏损更有典型意义。

当最抗跌的龙头都惨遭亏损,其他猪企更是身处水深火热之中。

正邦科技公告显示,预计2021年前三季度亏损69.5亿元至79.5亿元,同比下降227.92%至246.33%,其中第三季度亏损55.2亿元至65.2亿元,同比下降283.04%至316.20%。

新希望公告显示,预计2021年前三季度亏损59.95亿元至63.95亿元,同比下降217.91%至225.77%,其中第三季度亏损25.8亿元至29.8亿元,同比下降234.32%至255.15%。

除此之外,天邦股份、大北农、金新农、罗牛山也都发布了预亏公告,而龙大肉食虽然单季内尚能盈利,但利润较上年同期也下降了91.93%-98.39%。

“生猪行业步入整体性亏损已有近5个月了。”上市公司唐人神在接待调研时表示。

有业内人士预计,目前一只猪平均亏损已经达到500-700元。

从公告中披露的业绩变动原因说明来看,猪企普遍将业绩承压的锅推给了国内生猪市场价格的大幅下滑。“生猪市场价格变动的风险是整个生猪生产行业的系统风险,对任何一家生猪生产者来讲都是客观存在的、不可控制的外部风险。”

中国养猪网数据显示,自今年1月6日的高点36.94元/公斤以来,生猪(外三元)价格震荡下跌,并在6月份跌破了全行业的成本线(16-18元/公斤)。尽管年中曾经历小幅反弹,但至10月6日仍下探至10.63元/公斤的年内新低。

不过,近一周价格生猪价格探底回升,最新报价为13.13元/公斤,但较1月高点仍下跌64.45%,同比减少56.13%。

我国是猪肉消费大国,生猪消费类及生产量在全球均位列第一,在我国肉类生产结构中,猪肉占比约为62%,位列动物性蛋白消费品种之首。因此猪肉价格下跌也会对消费端造成不小影响。

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,2021年9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0.7%,其中食品价格下降5.2%,非食品价格上涨2.0%。而在食品中,蓄肉类价格下降28.5%,影响CPI(消费者物价指数)下降约1.26%,其中猪肉价格下降46.9%,影响CPI下降约1.12%。

猪周期已反复上演

从历史来看,猪肉价格下调的情况曾多次出现,最近一次如2018年5月曾降至10.01元/公斤,2009年更是曾低至9元/公斤以下。

而这种猪肉价格周期性的变动规律,则是造成猪企上市公司业绩波动的主要原因,俗称“猪周期”。

农产品高级分析师王俊认为,猪周期的前提条件是分散养殖的环境,动力是受利润驱动,表现形式是供需错配的循环。

通常情况下,猪周期遵循“猪价下跌——大量淘汰母猪——生猪供应减少——猪价上涨——母猪存栏上涨——生猪供应增加——猪价下跌”的规律。具体到市场中,猪价的变动还会受到疫病、政策等因素的多重影响。

以2010年6月至2014年4月期间的猪周期为例,上文提到,2009年的猪肉价格一度降至9元/公斤以下,受此影响,能繁母猪的存栏量自2009年底起开始下跌,并逐渐作用于猪肉供应。

2010年年中,猪肉价格触底回升,至2011年8月涨至19.92元/公斤,而随着价格的飙升,能繁母猪的存栏量也开始恢复,并在2012年10月达到接近5100万头的历史新高。与之对应的是,猪肉价格又开始掉头下降。

为了稳定猪价,商务部等三部委曾在2013年联合开启冻猪肉收储工作,而这也是政府用以调节猪价的常规手段。从政府角度来看,价高伤民,需要抛储,价低伤农,需要收储。

中信建投期货研究称,收储对于行业信心的提升和价格的回暖效果是显著的,但其并不能逆转生猪养殖的周期。从长期上看,高强度的收储或进一步延缓国内生猪产能向下调整的时间,在过去的收储结束之后,生猪价格多呈现二次探底。

体现在实际情况中,2013年随着反腐工作深入和打击“三公消费”的政策推行,猪肉价格还是继续稳定在下行区间,并在2014年4月探底后持续在低位震荡至2015年3月,才开始新一轮的上涨。

若是以2010年6月至2014年4月的两个价格低点为期,则这轮猪周期上涨时间约15个月,下跌时间约32个月,合计约4年。而这也是我国历史上每轮猪周期的常规时间跨度。

因此,目前猪肉价格的大幅下跌还要追溯到三年前开始的“超级猪周期”。之所以加上“超级”二字,与本轮猪周期影响因素复杂、绝对价位波动幅度远超以往有关。

2018年5月,猪肉价格开始触底反弹,按照正常的规律,此时母猪的存栏量和生猪的供应量都会迎来一段时期的缓慢提升,但非洲猪瘟的爆发,却给本就供应量不足的市场造成了更大的压力。

2018年8月,沈阳市沈北新区发生一起生猪非洲猪瘟疫情,随后,为防止疫情扩散,农业部出台了一系列严格管控生猪调运的政策,直接致使北方地区产能出现明显下降。2019年,非洲猪瘟疫情影响逐渐遍及全国,进一步遏制了产能的恢复。同年1-9月,母猪存栏量每月环比平均降幅达到约4.6%,累计降幅超40%。

与此同时,猪价开始飙升。2019年11月时,猪价一度升至40.98元/公斤,半年时间增长262%。

紧随非洲猪瘟而来的是新冠疫情,在后者的影响下,各地纷纷采取延后开工以减少人群聚集对病毒传播的影响,养殖企业长时间处于停工状态。此外,活体和饲料的运输也受到了疫情的影响,产业整体恢复产能的时间点被拖长,景气度也就相应延长。2020年全年,猪价几乎都在30元/公斤以上运行。

而在我国对新冠及非洲猪瘟疫情的有效控制下,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,2020年底全国生猪产能已恢复至常年水平的90%以上。至此,生猪价格回落不可避免。

行业格局或迎来新变化

市场分析认为,目前猪价的低谷仍将持续较长一段时间。

一方面,生猪产能依旧过剩。截至2021年6月,我国生猪存栏量达4.39万头,是2020年、2019年同期的1.29倍、1.81倍,创2014年来的历史新高。

同期,我国能繁母猪存栏量为4564万头,亦是五年内新高,而该数据往往决定了十个月后的猪肉产量,也即,至少在2022年上半年,猪肉供给仍将呈现饱和状态。

此外,也有分析将重点落在了居民的消费端。

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,2021年国庆的旅客发送量、国内旅游出行人数较2019年同期均减少了近三分之一,在8月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当月同比增速从上个月的8.5%大降到2.5%的基础上,消费很难在短期内出现大的好转。而消费的萎靡,将延长生猪产能的消化时间。

但猪企并非毫无希望。

每经过一轮猪周期,都是一次对行业内落后产能的淘汰。据中国畜牧业年鉴统计,2007-2018年我国年出栏在100头以下的散养户数量缩减了约一半,预计未来散养户仍将加速退出行业。

国信证券的分析师鲁加瑞对此分析称,首先,散养户以60后农民为主,考虑到新一代农民更倾向外出打工以及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,60后农民将面临养殖事业后继无人的困境,因此这部分产能退出市场是必然结果;其次,非瘟疫情防控、环保政策要求拉升了生猪行业门槛,会有较多的散养户由于缺乏技术与资金,而被迫退出市场。

此外,大型猪企也有更多应对周期的手段。

“可以看一下新希望,它不单只做上游的屠宰,还做下游产品的延伸,这会让企业在猪周期价格下跌阶段抗风险能力更强,利润更高。整体来看,我认为ToB和ToC两条腿走的话,有利于大型猪企运营的稳定。”食品分析师朱丹蓬向雷达财经表示。

长期来看,大型猪企应对周期变化普遍采取快速扩张的方式,希望依靠规模化、工业化来控制成本。

以全球第二大养猪国家美国为例,2015年美国生猪存栏6600万头,全国猪场仅7.1万个,存栏5000头以上规模占60%。规模化生产不但保证了平稳的市场供应,平抑了“猪周期”,而且大大降低了猪肉生产成本。

2020年5月以来,包括温氏、牧原、新希望等在内的16家猪企、肉企均宣布加码养猪产能,累计投入超560亿元,新建产能超2800万头。养猪巨头在产能扩张的同时,将产业链不断向上下游延伸,以发挥产业协同效应,提升综合竞争力。

2021年,即使猪价下行压力加大,企业仍在扩产能的道路上提速。如牧原股份就曾在8月时宣布公开发行可转债募集说明书,拟募资不超过95.50亿元,扣除相关发行费用后将全部用于生猪养殖建设项目和生猪屠宰项目。

行业人士认为,在经历这一轮的深度亏损后,行业的格局或许将迎来新的蜕变。

注:本文是雷达财经(ID:leidacj)原创。未经授权,禁止转载。

 
最新文章
相关阅读